最后的流放地

发现有些人讲话很有趣。今天在咖啡馆晒太阳遇到一个姑娘,大概是天性健谈自然熟的类型,不停的和我搭话,自顾自的讲述自己的留学经历,尽管我并不是很感兴趣。她说话有个特点,喜欢自我否定(不知道这个词用的是否准确)。比如:
“其实最困难的还是语言啦,真的,我刚去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国内学的意语和他们当地人说的完全两码事,后来在语言学校呆了半年才慢慢好起来,也不能算好起来吧,总之就是能和他们交流了…然后也就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啦,这不是打成一片啦,总之就是,玩的很好…也不是玩很好,就是,你知道的,就是他们会叫你出去玩啦然后你就去的那种,都挺好的…”
“然后在住的方面,我当初是找中介啦,这个就是说啦,还是找中介,我是说靠谱的那种,我呆了半年搬过几次房子,那段时光简直太痛苦,也不能是很痛苦啦,就是,很难过啊,一个人找房子,语言又不好,很容易被骗啦…”
“还有啊他们人很好啦,也不是很好啦,就是那种,你有困难他们会来帮你,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啦,就是,很容易打成一片的那种,就是你去超市买瓶酒随便一个地方坐下来都能聊起来的那种,很能聊的,也不是很能聊吧,就是,好交流…”
她在我旁边喋喋不休,说着一个词,然后又用另一个词去否定自己得出的结论,我觉得这很矛盾,但又觉得这就是语言的无力,这个复杂的世界不是一两个简单的词语就能精准的概括出来的,就像这个逻辑混乱的姑娘说的那样,形容词换了又换,否定接着否定,却依然表达不出自己留学时纠结的心情。“他们很好”“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却无法消除由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所带来的鸿沟,所以才会用“也不是很好啦”“也不是打成一片”来否定之前的结论吧。人的心真的很微妙,能在一个刹那包揽所有朦胧的酸甜苦辣咸,让你不知其味,只觉沉重。
后来我们的对话就在如何制作意面中结束。至少还是轻松愉快的。

评论(4)
热度(2)

© L’aube de demain | Powered by LOFTER